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大家关注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你的时间观,可能正在杀死你

    信息发布者:Sinssy
    2018-05-25 15:12:15   转载

    1971年的夏天,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地下室搭建的模拟监狱里,正在进行一次后来震惊世界的实验——斯坦福监狱实验

    主导这次实验的心理学教授菲利普·津巴多,随机召集到24名心智正常身体健康的学生,并告诉他们,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报酬,但前提是必须所有人都完成14天的实验。

    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《斯坦福监狱实验》(2015)剧照

    他把学生们分成“囚犯”和“狱警”两组,实验完全模拟真实监狱环境,“囚犯”分别被“警车”押送到监狱,被搜身、清洗消毒、穿囚服,戴上脚镣,“囚犯”们每人被分到一个编号。而充当看守的学生,没有进行培训如何做狱警,只是被告知可以做任何维持监狱秩序和法律的事情。

    就在这种背景下,实验开始了。出乎意料的,这些原本在社会上非常正常甚至优秀的年轻人们,很快进入了自己的角色状态。

    那些充当“狱警”的学生,似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感受到了强大的权威感,从第一天开始,就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冷酷和无情。他们对“囚犯”们嘲讽、侮辱,他们变成了脏话连篇,粗暴好斗的人。而囚犯们也在压力之下逐渐接受了自己是罪犯的身份。

    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《死亡实验》(2010)剧照

    实验进行36小时后,一位“囚犯”心理崩溃,要求退出;又过了36小时,第二名“囚犯”崩溃……他们深陷在自己作为“囚犯”的压抑和挣扎中,甚至出现了痛哭、咆哮等症状。

    有个编号819的“囚犯”生了重病,见到教授的时候痛哭流涕,说他不能再坚持。教授打算放他出去,这时一个看守对所有“囚犯”大喊,“819是个坏囚犯,因为他死了。”于是819低头哭泣,拒绝和教授出去,理由是他不能走,他要向别人证明他不是一个坏囚犯。

    教授告诉他,你不是819,你的名字是xxx。这时这名学生才恍然大悟,离开了模拟监狱。

    电影《斯坦福监狱实验》(2015)剧照

    最终,实验在进行了6天后被迫终止。

    津巴多教授在后来回忆说,

    这些“囚犯”本可以和其他囚友分享他们以前的身份,讨论实验结束之后的计划和希望,但他们很少这么做。

    反,他们在牢房里的谈话录音表明,他们大部分的对话都是关于当下生活中不好的方面:糟糕的伙食、恶劣的狱警、辛苦的劳役、失去自由的孤独,等等。这些“囚犯”从不分享自己的身份,也不分享他们对于未来的梦想,他们只知道彼此都是囚友。

    这个实验,在证实了外在环境对一个人行为的强大影响力之外,也让津巴多教授注意到一个问题:一个人所拥有的“时间观”是如何变化和影响他们自己的呢。

    身在实验中的学生们,明知道只有14天的实验,却一个个陷入到一种当下的状态难以自拔。在没有人提醒的情况下,“狱警”们不断放纵自己的强制行为,“囚犯”们不断进入失控的情绪。

    津巴多教授想起了自己儿时的经历。津巴多从小成长在纽约市南布朗克斯的贫民区里,那里的小孩什么都没有,没有玩具,没有游戏,也没有书。那里充满了“活在当下”的想法。

    那里的孩子被环境和贫困所限时,没有得到教育,很少有人出来告诉他们,世界不只眼前这么大。就像仅仅因为专注于眼前这个假的监狱里的负面体验,假“囚徒”很快就被绝望所困。

    而津巴多却是他们当中幸运的那个,他在小学时被老师提醒要把目光放长远,要学会如何远离当下的满足,学会通过延迟满足得到更多的回报。于是他慢慢在窘迫的环境中学习心怀美好的未来,从而最终改变了命运,成为了一个有价值的人。

    什么是时间观

    所以时间观是什么?

    有一个有趣的实验。在一个幼儿园里,老师对小朋友说:

    今天我们来玩儿一个游戏。这里有一些非常非常好吃的棉花糖,你可以马上吃掉一块。但是,如果你现在不吃的话,等老师回去一趟再回来,你可以吃到两个棉花糖。

    你会怎么做呢?你会立即把眼前的糖果吃掉,还是会抵抗住诱惑,延迟满足,以收获双倍的快乐?

    大部分小孩都会选择放弃延迟的满足,而选择在被独自留在房间之后立马把糖果吃掉。这个问题,其实就表现出孩子们潜意识里不同的时间观。

    大部分孩子当下时间观,关注眼前的得与失;而另外少部分孩子是未来时间观,把目光放在日后的收益上。上面的测试还有一个结尾,多年以后,参加实验的孩子们长到18岁时,研究人员再一次采访了他们。

    他们发现,当年能做到延迟满足的孩子和那些不能抵抗诱惑的孩子相比,无论是在情绪管理能力还是社交能力上,都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。可想而知,这些孩子未来的路也会有所不同。

    这就是时间观对一个人人生和未来的强大影响。

    在津巴多的研究中,时间观分为6种。你更倾向于哪一种时间观呢?

    导向

    时间观

    主要特征

    过去导向

    积极怀旧时间观

    愿意记住温暖的回忆,更乐观,更有感恩的心

    消极怀旧时间观

    消极对待过去发生过的或想象中发生过的事

    当下导向

    享乐主义时间观

    注重享受,追求新鲜刺激,回避痛苦、自我约束能力差

    宿命主义时间观

    “我做什么都没用,反正要发生的事早晚会发生”

    未来导向

    未来时间观

    提前做好规划,能够延迟满足,但常会感到时间的压力

    超未来的时间观

    认为有来世,多见于宗教信徒

    为什么说时间观会“杀人”

    其实,每一种时间观都有各自的优缺点。

    对于过去导向的时间观来说,对过去持有积极态度的人,总希望能在当下可以保留和重新恢复过去好的事物或者做法。这一定程度上,会让他们看不到更新、更好的处事方法。他们抓住机遇、认识新朋友、尝试新食物、探索新的音乐和艺术的可能性也就更小。

    而如果生活在一种强调用过去来评估当下的文化中,人们在经历过创伤后,更有可能选择复仇,哪怕造成这些创伤的罪行是数十年以前犯下的。他们不会原谅肇事者,认为这些人一定要接受惩罚。这种报复的思维让和解的尝试变得不可能,更会鼓吹暴力和战争,会引发更多悲惨的故事。

    那些活在当下的人,虽然可以更好的享受生活,却也有糟糕的情况。

    他们通常活得更加积极主动,生活充满激情与活力,刺激满满,向往新鲜事物,随心所欲。然而他们更容易冲动,更缺乏责任感,情绪也更加不稳定。以至于他们更有可能抽烟、喝酒甚至酗酒,在开车、骑自行车和滑雪时更有可能做出危险动作。

    更糟糕的是,一份调查显示,以当下为导向的生活方式和非法飙车、醉驾、开车不系安全带有着显著的相关性。

    他们总说“去做就好”,却把事情后果的严重性贬低成一个模糊的概率,甚至否定它们和自己的关系。就像那些每年都说要减肥,却很难成功的人,他们总是看到每吃一口的当下乐趣,却把会变胖这件事变成一个概率事件。

    一个以未来为导向的人的口头禅是:“要赶上明天的最后期限,就要在今天开始玩乐之前完成所有的任务。”

    以当下为导向的人回避工作,而且容易被性、毒品、摇滚所吸引,而以未来为导向的人把工作当作是一种特别的乐趣来源。对于他们来说,对于未来得失的期待,让他们当下的决定和行动充满动力。这样的人往往更加自律,也更加健康。

    然而,以未来为导向的人会体验到不同程度的日常压力,有时候也会面临生活中的重大压力。他们会因为等人而变得不耐烦和生气。他们会为工作牺牲一些活动,严重时会影响生活的质量。

    当任何一种时间观过度或者在不恰当的时候主导了你的生活,就会带来很大的问题。比如我们看到了抑郁自杀的人们,看到了酗酒成瘾的人们,看到了因为工作压力过大而失去生命的人们。

    健康的时间观

    好在时间观是可以利用许多方法改变的。就像斯坦福监狱实验中,环境以及各种因素造成了学生们过度的当下时间观

    津巴多教授在他的研究中,推荐每个人都应该培养一种最佳的时间观组合。

    当你手头有工作需要完成时,未来导向时间观必须来到第一线。而当你的工作结束需要放松时,享乐主义时间观则自然而然成为首选。而在节假日时,你需要准备享受家庭生活,积极怀旧时间观可能最合适,它能帮你进入该有的状态。

    他认为最佳的时间观是:

    •强烈的积极怀旧时间观

    •适度的未来时间观

    •适度的当下享乐主义时间观

    •较弱的消极怀旧时间观

    •较弱的当下宿命主义时间观

    当你可以客观正视自己的时间观,并利用每种时间观的优劣做出调整时,你的生活才可能达到一种完美的平衡。

    津巴多教授将自己对时间观的研究成果整理成一本书——时间的悖论,希望通过这些研究,可以让更多身处困惑和迷茫的人们更清晰的认识自己,并找到调整自己的最佳方式。

   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 菲利普·津巴多

    如果你也感觉迷茫无助,感觉被琐事缠身,感觉无所事事,不如先从正视自己的时间观开始,阿信强烈推荐你读读这本书。

    本文部分内容整理自《时间的悖论》


    相关书籍推荐

    时间的悖论

    [美]菲利普·津巴多 著丨2018.4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